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在瑞主流媒体撰文纪念中瑞建交65周年
2015/05/09

  

       中瑞建交65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在瑞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瑞典日报》(Svenska Dagbladet)发行专版,隆重庆祝中瑞建交65周年。《瑞典日报》素有“瑞典泰晤士报”之称,主要面向瑞政商学各界主流人群。

  纪念专版在最显著位置刊登了习近平主席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的建交65周年贺电。陈育明大使在专版上发表了题为《新起点,新机遇,新高度》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瑞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天涯比邻,源远流长。瑞典是65年前与新中国最早建交的西方国家,也是同改革开放的中国最早签订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历经65年风雨考验,中瑞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交初期,我们每年贸易额不足300万美元,现在是140亿美元,增长了4600倍,中国已成为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典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国之一。宜家、爱立信、伊莱克斯、斯凯孚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生根开花,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银行、五矿、中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瑞健康发展,沃尔沃成功演绎中瑞合作经典,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开花结果。人员交往日臻热络,旅瑞留学生和中国游客人数不断刷新纪录,中国游客成为瑞典最 大的免税品消费群体。

  纵观中瑞关系65年的发展历程,虽历经风雨,不无波折,但友好与合作始终是双边关系的主流。65载岁月给我们留下了重要启示:

  第一,相互认知是中瑞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偏见与隔阂往往是制约国家间或人民间友好交往的主要障碍。我来瑞典工作一年多,结识了不少瑞典朋友,很多还没有过去中国,我诚挚邀请大家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中国的历史文化,见证一下中国的发展变化。

  第二,互尊互信是中瑞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中瑞国情不同,发展理念各异,但都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依归。习近平主席在就职演说中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类发展历程证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家完全可以做到“并育而不相害”,关键是要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第三,双赢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持久动力。中瑞互为在亚洲和北欧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开展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具深度的务实合作既有基础,也有条件。重要的是双方要立足现实,深挖潜力,将条件有效地转化为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四,高瞻远瞩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我们站得高,认清什么对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和有碍,才不会被一时一事的纷扰所困惑,才能维护好双边关系发展大局。

  不久前,勒文首相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会见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双方在战略高度规划两国关系未来,就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加强在可持续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交往达成重要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迈向新高度。应该如何认识今天的中瑞关系,我想可以有几个切入点:

  一是建设“一带一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一年多来,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务实合作给本地区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发布。57个国家包括瑞典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丝路基金业已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沿线各国一定能够收获“一带一路”带来的丰硕成果。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北欧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瑞典更是丝路上的一颗明珠。据史料记载,以哥德堡号为代表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共组织了132次赴华航行,把中国上等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运到瑞典,也把欧洲包括瑞典精美的产品带到了中国,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政治和文化联系。我们高兴地看到瑞典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相信这将为双方开展全方位互利合作包括金融合作开创新的天地。

  二是坚持和平发展。“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瑞典作为历史上的军事强国和中立国家,应该理解其中真谛。中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协和万邦”的思想。中国近代遭遇了100多年的动荡和战火,中国人民不会让亲身经历过的悲惨过去在其他国家和民族身上重演。纵观历史,任何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都是要失败的。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为此,中国愿与瑞方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两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三是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简单说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外贸由“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8%,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将继续给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我们要因应形势变化,充分发挥在绿色、创新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中瑞经贸合作与时俱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瑞友好关系发展永无止境,65岁正是茁壮成长之年。过去65年,我们在追求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道路上愈发走近。有理由相信,我们谋求共同繁荣的努力,将得到子孙后代的认可与评价。